這次小雜誌採訪的內容相當有趣,讓我重溫人類學那一種挖掘現象脈絡的感受。
點心站,指的是媽祖繞境時,從大甲走到新港、再從新港回到大甲的路上,地方居民為步行的繞境香客準備了流水席式的餐點,讓他們免費食用。原本以為這類的報導不脫籌備人向媽祖發願的故事,如以奉獻100顆粽子祈求家人平安,或者出多少錢贊助一攤辦桌這樣,沒想到我卻查到一篇民國95年傳藝雜誌的文章,把這點心攤文化講的好細緻精彩。比如據說餐飲沒被吃完,籌備的人未來一年會不順遂,所以很多人會先去跟媽祖駁杯,問菜色,也問「米粉幾斤」等份量問題,要拿捏得剛剛好。
自己去跑採訪之後,問到的內容更精彩了,我第一次理解所謂「誇富宴」背後的人際互動與情感,原來是這樣被體現。
我原本以為這類奉獻式的流水席,是「唊粗飽」的邏輯,沒想到報導人都流露出一種對自己奉獻之物的驕傲,相當驚人地追求品質!比如說一個里長,他年年奉獻素粽,他為了粽子特別買了檜木的炊米器具,而且因為粽子數量上萬,所以器具也一堆,堆在倉庫,只有在這個時間點才拿出來用;裡面的料必買新社的香菇,還有自家曬的蘿蔔乾;提供的飲品一定要是現打的果汁。
另一個鄰里的點心站組織也是,為了響應環保,買了百副餐具與鍋盆,以供給高達兩萬人次,收納起來足足堆了四十呎的貨櫃車!!當天甚至還有KTV舞台供香客娛樂,聽說街頭藝人也會自己跑來,場景之熱鬧讓我好意外。
報導人言語之間訴說著自己這一攤如何的有人氣、如何的追求品質,要求之高到達不願見到自己的奉獻菜不受歡迎的程度。還有在志工招募的部分,也是很驚人,那人情網絡的捲動,就是人脈展現。
以前讀人類學,開始認識到「誇富宴」一詞的時候,覺得人類真無聊,為了展現人氣,做出違反常理的事,但是這一次的採訪,聽著他們驕傲訴說,我終於能理解那行為背後很真誠、很真實的情緒。
在寫文章的時候,我用「飲食地景」這個角度來切入,形容在媽祖回鑾那天,將搖身成為「澎湃小鎮」,很享受這樣的報導和書寫,覺得自己真的在寫一篇文化紀錄。其實點心站的贊助奉獻還涉及個人、群體、信仰的交互關係,但這次沒有深入思考這件事。
趕稿的時候,晚上還做了一個夢。由於媽祖自大甲出發去新港的路上,為了淨身,香客只能吃素食,所以這時的點心站都是供素食,回程的時候,就開戒了,可以吃葷食,所以回程的菜色都追求大魚大肉,滿足又餓又累的繞境者。我竟然夢見有人給我一堆肉粽與素粽,要我提供給香客,結果我錯把肉粽拿給前往新港的人,害他們破戒了,夢裡我當場大哭了起來……
到底是趕稿壓力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