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叫做「現撈欸」?就是剛出海回來的漁民自己現場擺攤賣給你看啦!從漁船上整桶抬過來倒在攤位上,係青欸假不了。
這就是松柏漁港。早上六點的小漁市,有出海就有開市;有多少攤販就看有幾隻船隻出海,他們每一個魚販都是捕魚人,在你眼前的漁獲就是他們本人當次出海的收穫成果。
這一次,為了這一篇採訪,我做了不少功課,各種型態的漁港啦、捕魚的技法啦、漁村民族誌啦....bralabrala,結果,和當地漁民聯繫時,卻完全是另一番新體會,所謂「現撈自賣」的模式,也是讓我經歷了一次小小的culture shock。
一開始和當地協會理事長(也是漁民)接洽,想知道漁市的開市時間,要過去拍攝畫面+訪談。理事長跟我說通常他們是傍晚前出海,隔天一早回來開市,我們想要找一天過去,理事長卻說:恩....最近這個西南氣流...可能不會出海喔。哎呀,畢竟是看天氣吃飯,只能等待好天氣了。
於是,我每兩天下午打電話給理事長,詢問是否出海,都是得到天氣不穩、可能不會出去的答案,一個星期過去後,再問,理事長卻說:上個星期天氣還比較好呢,漁獲還算多,你們沒來拍。甚麼!?不是沒出海嗎?
後來,我才明白,「今天,出海不出海呢?」這個問題可能會讓松柏漁港的漁民思考、琢磨整整一個下午,直到落日退潮的乾涸時分。他們每天都在岸邊看天氣、看海浪、聽廣播,衡量自己這趟出海到底能不能捕到合成本的漁獲,有時候浪大,不能出海;有時候天氣好,但沒有浪,雖然能出海卻沒甚麼收穫,賺沒幾千塊。上一刻還不打算上船;下一刻也許就準備出發了。
to be, or not to be;出海,或者不出海。跟哈姆雷特的人生提問一樣重要。
理事長描述這件事情的時候,表情活靈活現,他說:「漁民就會互相看阿,有時候看到人家船出去了,心理就會癢,想說好啦好啦去啦,有時候是等到退潮水都乾了,船出不去了才決定回家回家,沒辦法去了。」
像是颱風剛走的日子,則是標準拚豐收的好日,漁船就競爭了。據說每個漁船在岸邊排排好,準備衝出去卡位,漁場是先佔先贏,看誰卡了好運氣的位置撒網。這時候就要比誰的引擎卡有擋頭了。理事長再講這段的時候趣味地挑了挑眉毛,好似在講一場有趣的競賽。
但這樣,顧客怎麼知道哪一天有沒有開市呢?這個問題,又讓我好意外。
來這裡的,都是熟門饕客阿!他們和漁民互留了手機,若有出海,漁民在船上就開始打電話通知了。
來走一趟現場大概是這樣:船還沒回來,岸上的客戶已經在等待了;每一艘船入港時,眾人便開始揚起下巴眺盼,一靠岸大家就跑過去,等著看有哪些魚貨。
船陸陸續續進港,每一艘船就是一個攤販,一有傳進來,岸邊就湊上來等著看漁獲的人們~ |
饕客們正在評賞漁貨~ |
饕客尾隨漁民從岸邊走向魚市攤位,個人覺得這畫面也太溫馨。
到底是誰會特別來這兒買魚?原本我以為是餐廳跟魚販來這裡批貨,結果不是耶~理事長說除了在地人之外,許多住市內、住附近山區的人習慣吃現撈的,都會特地來買,這些人出手可不是一隻、兩隻,是一籃、兩籃這樣挑呢,有時候買到上萬塊。一開始聽到我還不相信,結果到了現場,果真出手不凡!
黃色籃子是饕客要的魚,選完之後整個籃子放秤上這樣算錢。 |
買完魚,魚販現場會幫你簡單處理。
我買的花枝,還看到牠的腿在吸攀哩~ |
我之前才看了一本書「菜市場裡的大廚」,是一位拿過米其林的大廚師,為了真正了解魚食材,決定辭職一年待在菜市場當漁販,在學習成為魚販的過程中,他體會到市場的真實生態和這些人們的生命故事。書中也提到魚販從港口跟漁民批貨到市場的過程中,有一些小伎倆可以讓不新鮮的魚看起來新鮮。這次的採訪,我覺得松柏漁港的特色,就是結合一條完整的上、下游,漁民兼魚販,現撈上來的魚貨直接現賣給消費者,大概是這樣的吸引力,讓一些人不論如何都要來這裡買貨吧。
非常好看的一本書,細膩描述市場小販的社會生態, 具有人類學民族誌的深度,道出人們的真實處境、環境結構與這一行的秘密技藝。 |
對於我的受訪者而言,我只是一個小刊物的小咖編輯;但是對於我而言,這些農人、漁民卻是帶我看見各種生活方式的窗口,每一次和他們的短暫接觸,都一點一點在改變我理解世界的方法。下一回,我會遇見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