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1日 星期五

大煙囪與我們的城市故事


這幾個月的日子,發生了一些自己都覺得很神奇的變化。

認識了一棟老建築後,居然和一群看似毫無交集的上班族,過著下班跟上班一樣勤奮的生活,心中共擁著一個藍圖:回到那個廢墟空間中,策說出它的故事。絕對驚豔新竹


by 文勝~




為了展開它的活化計畫,一連串的工作會議紛沓而來,總召阿狗說,每一次開會都有一種很神奇的感覺,這一群平凡人,來自各行各業,為了一個跟自己職涯無關的建築物而壓榨自己勞動力,他說他好像每到了下班時刻,才真正開始「上班」了,像我這種百分之九十趨近於文青(?)的小人類學家會被一棟老建築感召大概也不特別稀奇,但阿狗這位純正科學園區青年,投入起來也是奮不顧身。

對,這棟迷死人的建築物就是六燃大煙囪。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帝國斥資上億元蓋的海軍燃料工廠;國民政府來台後,部分軍眷進駐,利用內部空間自行搭建成眷村式民宅,如同時代的有機載體,融合廠房與眷村樣貌,如迷宮一般的存在。

如今,它正重新捲動不同人群與意義,產生新的空間故事。

那,關於大煙囪和我們的城市故事,該從哪裡講起好呢?


第一次大探險


距離我的母校清大約莫兩、三個街區那麼近,來來回回路過它九個年頭,我卻從來沒有注意到過今年四月,清華學院李天健老師揪了一場新竹願景論壇,有位藝術家葉佩如提出了希望能在大煙囪這個場域做一次藝術表演的想法,當天帶著有興趣的朋友一起去看看,大約六、七隻初次見面的小貓就這麼跟去了。

結果,那天走進大煙囪的人,今日都成了夥伴。(總召阿狗那天甚至只是路過論壇、順道一起走訪啊,只能說大煙囪的感染力有點澎派。)

從這張照片可以看見建美路,那就是大煙囪眷村區域的入口,一轉入就會從光鮮亮麗的大馬路走入眷式老派空間,私心覺得這張拍的好棒,感謝攝影師文聖~

接著再由小巷子轉入這傾頹的門扉,階梯通道直上,準備進入奇幻空間,有沒有很像神隱少女裡面的情境?

啊~~~我太愛這裡了,直接曝曬於蒼穹之下的廠房,那紅磚、綠枝和天空。by文聖

穿越大廠房,這一區民宅區更叫人驚嘆,眷式住宅就蓋在大型漏斗下方。當初來到這兒的軍眷移民們,他們是如何在這個工廠中,一磚一瓦建立起自己的生存空間,自家擁有的光線因為上方漏斗而給篩縮了,反而更顯出強大的生命力。 by James Huang

我們在這些無人的房間中穿梭、探險。 by文聖


by James Huang

在房間內發現這幅童畫,到處都還留有生活殘留的氣味呢,這也是大煙囪迷人的原因。by Maya
這是大煙囪後方的房室,得先穿越幽暗通道才能到達,彷彿招喚出一種時光~by maya



因為大煙囪建築本體非常大,無法用照片呈現在其肚腹內穿梭的感受,尤其走在漆黑的羊腸小徑中,也無法捕捉畫面,但這就是大煙囪迷人的其一部分。

很少有一個空間,可以把「帝國」和「眷村」兩個大時代的象徵如此具象的集結在一起吧!還有當時移民進駐時,那種自我移墾、創建出一個一個「家」的狀態,都還清晰可見,實在應該給大煙囪一個夠份量的歷史地位。


 拿起掃把!讓老廠房煥「燃」一新~


被大煙囪迷上之後,當時一起探索大煙囪的幾隻小貓,開始思考它的未來,「能不能重新賦予它生命力呢?」我們決定來辦一次打掃活動,活化之路,就從整裝新容開始吧!

可不要小看打掃這回事,我們首先場勘適合清掃的範圍,清列需要的工具,同時與大煙囪的原住戶取得聯繫,得到了他們的支持,也聯繫了相關單位。

七月,敲定一個日子,各自低調邀請身邊有興趣的朋友,當天,十分驚喜地,原住戶郭姐、李姊也來了!還有長期研究遺戰眷村空間的霍博士,他是本區重要學者趙家麟老師的學生。著實沒有想到,這一場打掃活動開始捲動了曾與大煙囪走過一段生命的各個人群。


紫色衣服正在進行講解的大姊,就是原住戶代表郭姐,中間螢光黃色衣服、戴墨鏡的大哥,是霍博士,十分了解二次大戰遺戰眷村空間的歷史   by James


郭姐和霍博士先帶我們好好走一圈大煙囪,跟我們敘說這裡的故事,對於這個空間的認知開始有血有肉了起來。

by 聖文

聽飽了故事之後,打掃正式開始!
by Maya


by maya

這一次,我們主要打掃的範圍是二樓入口及廠房區,把傾頹的門戶加以支撐,確保安全;並將廠房區地面雜草除過,避免蚊蟲孳生,碎玻璃、斷掉的電線也在處理項目之中。


大煙囪裡的下午茶


勞動一番之後,以為大夥兒就這樣解散嗎?no~no~我們早就「預謀」好了,要來一場午茶對話!


by James Huang

在現場找到的麻將桌,鋪上一張素雅桌巾,夥伴們自費買了西瓜和冰涼清茶,圖片裡面的小圓餅是原住戶陸姊堤供的,她知道我們這次的打掃行動,就贊助了媽媽老鄉的絕活小餅,勞動之後來一點小點心,太過癮了!


by 文聖
by 文聖

這個下午,許多人彼此都是初次見面,坐下來,暢談自己對這個空間的想像。


讓一個老空間活著,會呼吸、會作夢


大家開始一一介紹自己是誰,為什麼會來到這邊,又對大煙囪有著甚麼樣的感受。

佩容是新竹返鄉青年,她說她的高中就在這附近,但從來不知道這個地方;沛縉說他之前和社區影像培力學員一起接觸了大煙囪之後,才開始了解這個區域的發展歷史;政謙也是新竹青年,他說與其在家休息度過假日,下午來認識古蹟和打掃更有意思。小毛則是長期關注新竹文化資產,期待大煙囪能成為在地藝術青年的基地站;也有夥伴是紀錄片工作者,目睹太多歷史建築被建商拆除,感到痛心而期待守護。(太多參與夥伴就不一一紀錄了)

郭姐和霍博士都提到,未來政府計畫將這裡建置成眷村博物館,但是將地權從國防部從文化局,就有好長一段路得等待,更不要提營造一個這麼大的空間,需要多少計畫經費。「沒有錢,能做甚麼事呢?」原住戶跟研究者最明白、最疼惜這空間的價值,但他們感到一籌莫展,聽到他們這麼說的時候,淚意在我心頭湧上。

誰說沒有錢,就不能讓一個空間活著?

「今天我們聚在一起,在這裡鋪上一張桌巾一起吃西瓜,我覺得很幸福。」輪到我發言的時候,我說出自己的感受:「這不就是活化嗎?」

我不需要上千萬元的經費、不要一個僵化無趣的博物館、更不要一個財團經營的商業文化園區,大煙囪是一個如此有魅力的空間,一走入就會給人無限想像,能不能給我們這些生活在新竹的年輕人,一個空間想像並實踐的可能性呢?


像這樣的午茶談話,把曾經生活於此的人、研究歷史縱深的人、還有期待投注新生的人都聚在一起了,那是多美好的一幕場景呢。

這一個下午,大煙囪已經開始連結新的故事篇章了。


當天打掃的眾人開心合照!



因為我在這個城市,成為我自己


18歲來到新竹求學的時候,曾經如此討厭這城市的風、討厭這城市生活的質地,以為自己的到來是為了離開,卻不知不覺從大學一路讀到研究所,接著在去年進入職場,這段過程我不斷埋怨與新竹斬不斷的因緣。

但成為一名「勞動者」,對我而言是關鍵性的轉變。當我探索著「自己想要如何活著/如何生活」的命題同時,開始長出了對城市的嗅覺、伸出了著陸的短根。

於是,開始覺得自己的未來與這城市的發展息息相關,有一天突然理解了:啊,原來我是新竹人了。

這就是移民而後生根的狀態吧。然後,大煙囪就這麼走進我的生活裡,容許我傾倒自己的城市情感。我想對其他夥伴而言,也是吧,這棟建築物,給了這一群「新竹移民」一個對這塊土地長出真實情感的機會。

於是,有太多的未完待續,滿心期待........




ps.圖為立竣拍攝。


ps本文圖片主要由打掃活動當天邀請的攝影愛好夥伴共同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