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對公共事務發表意見,但是每一次看到汰弱換強政策這個議題下面的討論串,就氣結到腦充血,尤其是看到「這些約聘雇、臨時人員不去考公職,就是自己不上進,被裁員活該」這種言論,不幹一下,天理不容。
就從一則我自己與新竹約聘雇人員交手的奇幻經驗開場吧:
在某一個準時下班的開心夜晚,我跑去江山藝改所看侯孝賢的片子,以為自己只是去參加一場電影同好會,結果當影片終了、映後交流開始時,帶討論的姊姊從導演的風格手法、扣連的歷史脈絡,再談到台灣新浪潮電影的社會情境。那一晚,我坐在板凳上,彷彿上了一堂台灣電影史課。原來帶討論的姐姐,是新竹影博館長年以來的約聘雇人員。
第一次,我自心底發出「幹,專業欸!」這樣一種自新竹市民身份所發出的讚嘆。
而這位姊姊,陳怡君,今年二月被解雇了。
很幹,所以想談一談這場荒謬的劇碼裡,該爭論的不只是一群人的去或留,更是背後所突顯的公務體系勞動問題。首先,我們是否先思考一下自己對於公務人員的「人才素質」認知是甚麼?我承認自己過去對於「公務體系人員」的刻板認知,無非就是處理行政庶務的一群人;追求安穩人生、鐵飯碗的一群人,我只期望他們身上具備「態度好」、「做事不苟且」、「邏輯正常」等特質。
但事實上,沒有任何一份工作,不需要「專業」這個特質。
這一年,因為工作的緣故,有幾個案子必須與文化相關單位的基層人員合作,在這些合作的過程中,我發現了兩件事:1.有些基層承辦人,不僅態度認真、追求品質,把自己手上的業務視為有意義的事情,而且他們很「專業」。
如果你是文化資產單位,卻不懂一個老屋的價值、不知道修復的基本概念,那要怎麼把事情做好呢?如果你是縣史單位,卻不知道如何編輯一本史冊、不知道策展的內涵方向,不懂得辨識一張有價值的老照片,要怎麼樣執行業務呢?
我在自己合作的公務人員身上,發現其工作態度和工作能力都叫人佩服,而他們自己過去所學,及長年所累積的執行網絡,就是一種實力,就是人才;同時,我發現了第二件重要的事:許多這些人才,都是約聘僱。
是透過這些經驗,我大大改變了對於「公務人員」的刻板認知,我意識到:公務人員,也是一名勞動者;一名勞動者,若要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有品質的成果,那他就必須「專業」。
其實公務人員就跟工程師、護士、設計師、秘書…等等這些工作職務是一樣,都是一份「工作職務」。然而,長久以來,我們都因為公務體系本身特殊的制度,例如永久聘任、好福利等,而忽略了它作為「工作職缺」的本質,我們甚至只把他們當「公務人員」,而不把他們當成「勞動者」。現在,我們是否可以回過頭來,看看開出這些「工作職缺」的公家體系到底出了甚麼問題呢?
我們都以為公務體系是最有保障的「老闆」,但事實上,我們忽略了約聘僱制度根本是最可怕的勞動環境。為什麼在目前的約聘僱制度下,有些人明明是人才、明明很專業、明明很認真,卻得承受更大的失業風險?新竹市長說留就留,說走就走,這種「企業」的勞動制度合理嗎?濫用彈性職缺的這種「老闆」,講道理嗎?正職聘任享有穩定的保障福利,並不代表約聘雇制度就必須承擔如此沒有原則的失業風險。
我氣這個政府,更氣那些任意指稱這些被解雇者「不上進」的無知路人及鄉民,雖然你們大概都不在我的好友名單裡,我仍願仰天予你們一隻瘦瘦的中指。
我們都以為公務體系是最有保障的「老闆」,但事實上,我們忽略了約聘僱制度根本是最可怕的勞動環境。為什麼在目前的約聘僱制度下,有些人明明是人才、明明很專業、明明很認真,卻得承受更大的失業風險?新竹市長說留就留,說走就走,這種「企業」的勞動制度合理嗎?濫用彈性職缺的這種「老闆」,講道理嗎?正職聘任享有穩定的保障福利,並不代表約聘雇制度就必須承擔如此沒有原則的失業風險。
我氣這個政府,更氣那些任意指稱這些被解雇者「不上進」的無知路人及鄉民,雖然你們大概都不在我的好友名單裡,我仍願仰天予你們一隻瘦瘦的中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