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8日 星期六

分居風暴:道德VS律法之戒的效力?

分居風暴(Nader and SiminA Separation
導演:阿斯哈·法哈蒂(Asghar Farhadi)
年份:2013


一對看起來家境不錯、教育良好、生活模式西化的伊朗夫婦鬧分居,妻子不認同伊朗環境、渴望帶著女兒移居國外,因丈夫不肯而分居。由於丈夫有一個阿茲海默症的老爸爸,妻子一離開家裡,丈夫就趕緊請了一位女傭來協助照料老爸爸,然而,卻發生了一起意外事件:懷孕的女傭腹痛就醫,短暫離開家中時,阿茲海默症的老父意外摔傷、差點死亡,男主人對於失職的女傭感到憤怒,一氣之下趕離女傭,而女傭被趕離之後發現流產導致這對西化的夫婦與貧困的女傭夫婦開啟了一場法律訴訟戰,「分居風暴」,就是從分居事件到法律訴訟事件的整場風暴。


看完之後第一個心頭的問題肯定是:每一個人都是好人,是甚麼讓他們互相掐扯?

誠如主辦人所說的,所有人都在互相情感勒索,一語道出這部戲的張力來源。每一個個體的角色、立場、性格與執著,一路糾結,家庭內是丈夫vs妻子,爸爸vs女兒,媽媽vs女兒,兩個家庭之間是雇主夫婦vs女傭夫婦,以及女傭丈夫vs女傭妻子任兩個角色出場,都立刻站上立場的兩端進行拉扯、拔河。

我認為其中的情緒糾結點,在於伊朗的「家庭」疆界。在伊朗,女性一旦走出了家庭的界線之外,就會面臨各種規範,而一個女傭進入一個只剩下男主人的家庭,讓家庭角色的性別互動瞬間站上一個脆弱的平衡,首先,這件事情已經有點不名譽,必須對自己的丈夫隱瞞,
再者,女傭與男主人的互動隔閡,讓她在替補家內女性角色的工作時,面臨困境卻無從訴說,只要一個事件摩擦,脆弱的平衡立刻成了危機。這也是為什麼,短短分居一個星期,一個女主人出走的家庭,危機立刻引爆。

這是電影張力的架構基礎,但比起性別,我更想討論的是:伊斯蘭社會中,道德、法律與宗教之戒的效力。

當事件繾捲為法律訴訟時,其實每一個當事者,之所以堅持以法律控訴,都不是為了表面上的事件,而是為了另一件被辱沒的道德項目:

女傭堅持告男主人把她推出門外,導致流產;其實,她在意的不是流產(因為她知道流產不是因為男主人)而是男主人認定她偷錢。

女傭的丈夫堅持控告以謀殺罪(嬰兒已經四個月大)控告男主人,他真正在意的是男主人遇見他時,竟然隱瞞分居的事實;也就是說他的妻子在自己不知情地情況下,進入了另一個只有男主人的家庭。

男主人堅持自己無罪,不願和解,因為他不能接受自己被冠上謀殺嬰兒的罪名。

這些都是伊斯蘭文化裡,孰不可忍的道德辱沒。越是踩上每一位當事人的道德底線,越要緊咬法律來討回某種公義。尤其女傭在意被控偷錢、女傭丈夫在意妻子進入了只有男主人的家庭,因為這是貧窮家庭最後的尊嚴,他們非要守護不可。(其實女傭明明知道胎兒不是因為男主人推了她一把才流產,是因為她前一晚出車禍)

伊斯蘭文化下的道德受傷,卻企圖以法律來進行「懲戒」,然而,從影片中可以看到,可是法律不過是外加的懲罰罷了,因此人人都為了躲避刑罰在法官面前說謊、隱瞞某先關鍵實情。

事實上,每個人心中最高的真正戒律,是可蘭經,當最後男主角選擇妥協花錢和解時,他開了支票後,要求女傭當著可蘭經發誓是他害她流產的,女傭卻說不出口了。在神面前,他們不能說謊,這是來自內心最高的戒律。

宗教是道德正義的依歸,但是卻和實質的懲戒脫離,所以走向法律;法律被當作懲戒的執行者,卻和道德脫離,所以沒有人能甘願信服。我認為是風暴當中,直直掐人咽喉之處,或可視為現代伊斯蘭社會的懲戒困境。

從這個觀點書寫,好像把那個出走的女主人角色寫得很輕,其實她在事件過程中扮演關鍵的居中協調角色,只是從家庭內移到家庭外去扮演,法律事件是分居事件的延伸,兩夫婦的訴訟更成了男主人與女主人情感拉扯、生活選擇的糾結蔓延。